在国际文学的璀璨星空中,有这样一颗明星,她的光芒在西方世界耀眼夺目,却在国内的文学版图中显得有些黯淡,她就是残雪。自 2019 年以来,残雪已连续 6 年入选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单,并在近两年连续位居榜首,成为诺奖的热门获奖人选。2025年,她排在诺奖赔率榜的第六位,仍旧是热门之一。然而,与她在国际上的极高声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许多国内读者对她的名字感到陌生合法配资平台排名,甚至发出 “残雪是谁” 的疑问。
这种强烈的反差,无疑像一个谜团,激发着我们去探索:残雪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作家?她的作品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,能让西方文学界为之倾倒?又是什么原因,使得她在国内的知名度远不及国际?今天,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残雪的文学世界,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。
从苦难中走来
1953 年,残雪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,父亲邓钧洪曾任《新湖南报》(即现在的《湖南日报》)社长,母亲也在报社工作。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,残雪自幼便接触到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,在文学的海洋中开始了她的启蒙之旅。然而,命运的车轮在她四岁时发生了剧烈的转向,父母双双被划为右派下放劳动,她被送到外祖母家抚养。外祖母充满神秘色彩的养育方式,如生编故事、半夜赶鬼等,为残雪的内心世界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基因,也让她的作品后来充满了“原道”“探源” 的 “湖湘文化” 和风俗传统。
小学毕业后,那场席卷全国的“文化大革命” 让残雪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机会。但她没有在命运的安排下随波逐流,失学后的她选择了自学文学。父亲书柜里排列着的哲学和文学经典著作,如《辩证唯物论》《资本论》《安娜・卡列尼娜》《红楼梦》等,成为了她汲取知识养分的宝库。13 岁时,她沉醉于文学小说中,尤其喜爱阅读爱情片段,这使她广泛涉猎各类书籍,很快便熟悉了俄罗斯文学。到了 15、16 岁,她又跟随父亲研读哲学书籍,在父亲深入浅出的讲解中,学会了运用哲学的思考方式去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,这也为她日后作品中常常融入西方古典哲学的思想元素埋下了伏笔。
少年时代的残雪
17 岁时,残雪开始步入社会,参加工作。她先后做过铣工、装配工、车工、赤脚医生,每一份工作都充满了艰辛。在工厂的日子里,生性倔强的她受尽了底层社会的欺凌,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,如同地狱般黑暗,却也让她对人性有了更为深刻、清醒的认识。正如杨绛先生所说:“惟有身处卑微的人,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。” 残雪在这艰难的处境中,不仅没有被生活的苦难打倒,反而将这些经历转化为了文学创作的源泉,那些人性的复杂、生活的无奈,都在她后来的作品中有着深刻的体现。
结婚后,残雪与丈夫一起经营裁缝铺,在缝纫机的轧轧声中,艰难求生。然而,她对文学的热爱从未熄灭,在这看似与文学毫无关联的生活中,她的内心深处正悄然孕育着一个文学梦。也就是在这个时期,她开始尝试写作,伏在缝纫机上,一笔一划地写下心中的故事,踏上了她充满传奇色彩的文学创作之路。
独具魅力的创作风格
(一)怪诞与神秘交织
残雪的作品,宛如一座神秘而怪诞的迷宫,初入其中的读者,往往会被那奇异的景象所震撼。在她的代表作《黄泥街》里,黄泥街仿若一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,这里环境恶劣,肮脏不堪,居民们的举止也十分怪异,他们似乎总在沉睡,即便在炎炎夏日,也依旧裹着厚重的棉袄。街上的动物时常发疯,上蹿下跳,一片混乱。街道上死猪、死猫、烂肉随处可见,蛆虫、苍蝇、蚊子肆意横行,甚至还会出现天上掉死鱼的奇景,整个画面充满了诡异与荒诞。小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主角,而是通过描绘黄泥街上形形色色人物的群像,展现出一幅光怪陆离的人间百态图。人们之间的对话也毫无逻辑,支离破碎,给人一种强烈的断裂感,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。
再如《苍老的浮云》,其中的情节更是令人匪夷所思。主人公虚汝华让腹腔里的芦秆燃烧,这样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简直是天方夜谭,但在残雪的笔下,却显得那么自然,仿佛这就是另一种真实。更善无的岳父拿他家里的东西这一事件,不同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述,让真相变得扑朔迷离,读者在这众多的声音中,仿佛置身于迷雾之中,难以找到出口。这种对现实世界的大胆扭曲、夸张和变形,使得残雪的作品充满了奇幻色彩,让读者在阅读时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境,分不清现实与虚幻。
残雪曾说:“也许从一开始,我就隐藏着把梦境变成现实的野心。” 她的作品就像是一场场光怪陆离的梦境,那些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,在她的笔下都一一呈现。她用独特的笔触,将现实世界的荒诞、人性的复杂,以一种极致的方式展现出来,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。她的这种创作风格,与传统文学截然不同,就像是在一片繁花似锦的文学花园中,突然出现了一朵奇异的黑色花朵,散发着神秘而独特的魅力。
(二)灵魂深处的挖掘
残雪称自己的叙事风格为“灵魂文学”,在她的创作理念里,文学的核心在于向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处探索。她认为一名纯文学作者的真正突破,在于作品所达到的精神深度,在纯文学的创作领域里,更深,才会更广,更自由。她的作品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,毫不留情地剖析着人性的弱点,挖掘着人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和欲望。
在她的小说中,人物之间的关系往往充满了冷漠、厌恶与伤害,印证了萨特“他人即地狱” 的存在主义观。以《五香街》为例,X 女士被周围的人以各种恶意的眼光看待,孤寡老妪称她为 “镜子女郎”,寡妇斥其为淫乱的女人,跛足女郎声称她不过是一个 13 岁左右的狂妄女孩,X 丈夫好友则认为她是个执迷不悟的被保护人,而在煤厂小伙眼中,她又是一个可敬的启蒙者。这些相互矛盾的评价,将 X 女士置身于一个充满争议和误解的世界中,她的真实形象被这些声音所掩盖,读者也在这众说纷纭中,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人与人之间难以逾越的隔阂。X 女士与周围人的沟通也充满了障碍,因为大家看事物的方法与她截然相反,她无法改变别人,也无法适应别人,最终只能选择沉默和孤独,在这个孤独的世界里,她的内心充满了对世界、他人的敌意,时刻警惕着可能来自外界的伤害。
残雪对人物的刻画,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行为和言语上,而是深入到人物的潜意识领域。在《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》中,阿梅对母亲、丈夫、儿子,对婚姻、家庭、邻里,对环境和整个人生都有着一种病态的感觉。在她的感觉中,母亲是猥琐的,丈夫是鄙陋的,儿子是痴呆的,她认为丈夫离开她是“聪明” 的。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,将阿梅内心的痛苦、挣扎和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,让读者仿佛能够触摸到她内心深处的伤痛。残雪通过这种方式,揭示了人性中被隐藏的阴暗面,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,不得不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欲望,引发对人性、自我和生命的深刻思索。
国际声誉与国内反响
(一)“墙”外的热烈回响
在国际文坛,残雪的名字如雷贯耳,她被誉为 20 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界最具先锋气质、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。她的作品深受西方读者和文学界的喜爱与推崇,成为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张独特名片。
残雪的作品被大量翻译,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。截至 2023 年,她已有 600 万字的作品问世,其中 30 多部被译成英、日、法等多种语言出版。她的作品多次入选世界级优秀小说选集,成为美国哈佛、康奈尔、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、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科书,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被收入美国大学教材的中国作家。美国著名作家苏珊・桑塔格毫不吝啬对她的赞美,直言:“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,我会毫不犹豫地说:残雪。” 瑞典文学院诺奖评委马悦然更是称她为 “中国的卡夫卡”,甚至认为她比卡夫卡更厉害。在日本,不仅成立了专门的残雪研究会,还出版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研究杂志,足见她在日本文学界的影响力。
残雪在国际上获得的众多奖项和提名,更是对她文学成就的高度认可。2015 年,她一举拿下英国、美国等三个国际性文学奖项提名;2019 年,她的作品《新世纪爱情故事》入围国际布克奖长名单。2024 年,她又荣获 “美国文学奖”,这是一项被誉为 “为诺贝尔文学奖提供替代方案的国际大奖” 的终身成就奖。她的作品还被改编成戏剧在美国上演,以另一种艺术形式展现出独特的魅力。
残雪在国际上备受推崇,主要源于她独特的创作风格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有着某种契合。她对人性的深刻挖掘、对灵魂世界的探索,以及怪诞、神秘的叙事方式,符合西方读者对东方文学神秘性的想象,也满足了他们对文学创新的追求。她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文化和地域的界限,让不同国家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共鸣,感受到文学的力量。
(二)“墙”内的相对沉寂
与在国际上的辉煌成就相比,残雪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却显得相对较低。在国内大众、乃至国内文学爱好者的认知中,她仍属冷门作家。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,她的作品在国内的销量也远不及那些畅销书作家。国内文学圈对她基本是“绕道而行” 的 “回避” 与 “失语”,尽管她作品不断,但从未获得国内任何权威奖项。
残雪在国内相对沉寂,主要原因在于她的作品风格小众,阅读门槛较高。她的作品充满了先锋性与荒诞感,意象的多重隐喻、跳脱的叙事语言、如迷宫一般的内部空间结构,让许多读者望而却步。她的图书编辑陈小真曾描述:“她的小说,每一句话的意思我们读者可以准确无误地把握住。几句话组成一个意象,读者就有点不太清楚在讲什么了,虽然隐约知道她要表达什么,但是她所表达的东西,我们很难描述出来。” 这种阅读的困难性,使得她的作品难以在大众读者中广泛传播。
“滞销”作品反复再版,可见残雪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,以及出版机构对她的支持和保护。
中国文学市场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,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残雪的作品被忽视。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,大众更倾向于追求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,那些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,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关注和市场份额。残雪的作品注重对人性、生命的深度思考,与市场的主流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,这也使得她在国内的知名度难以提升。
此外,残雪本人低调的行事风格,也使得她在国内的曝光度较低。她很少活跃在公众视线内,基本不参与大型文学交流活动,每天过着如康德般自律的生活,专注于阅读和写作。这种低调的态度,让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很难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。
残雪的文学意义
残雪,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,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,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她的作品,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人性的复杂、生活的荒诞以及人类对自我和世界的不懈探索。
残雪对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。在创作风格上,她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,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。她的作品充满了先锋性和实验性,以怪诞、神秘的情节和意象,挑战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定式,让人们重新审视文学的边界和可能性。她对灵魂世界的深入挖掘,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,使文学不再仅仅停留在对现实生活的表面描绘,而是深入到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处,探索那些被忽视、被隐藏的情感和欲望。
残雪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。她通过对人性的剖析,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黑暗与光明,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脆弱与坚强。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、自由、爱等主题的思考,这些思考不仅具有哲学深度,更能引发读者对自身生活的反思,促使我们更加珍惜生命,追求自由和真爱。她的作品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力量,它可以超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,触动人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,引发共鸣。
在当今文学多元化的时代,残雪的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。她的作品不同于那些流行的畅销书,它需要读者静下心来,细细品味,用心去感受其中的深意。阅读残雪的作品,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,让我们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,找到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。
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走进残雪的文学世界,去感受她作品的独特魅力。相信在她的作品中,你会找到那些被遗忘的梦想、被忽视的情感,以及对生活和人性的全新认识。让我们一起在残雪的文字中,探索文学的无限可能,感受灵魂的深度与广度。
编辑:魏东月
喜欢就点个【在看】吧
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
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:
东方文化杂志(ID:dfwh_hk)
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
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